国家再度明确了健康中国的路线图,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即将驶入快车道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仍有部分产品与政策理念的背道而驰,加上医疗资源的失衡,这也让本应红红火火的中国大健康产业温吞慢热。
北京协和医院基础医学院教授张宏冰认为:“我们只有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才能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日前,恒大养生谷正式亮相,包括恒大医联体、数字化健康管理等852项设施和867项服务展现在世人眼前。这些新服务将会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又能否切中市场的痛点?
什么才是国家倡导的大健康
健康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符合真正健康标准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医院诊断患各种疾病的人占总人口的20%,其余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全球关注。
在此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大健康产业发展迅速。据《医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9.5%,是仅次于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的第五大产业。加拿大、日本等国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过10%。
我国于2016年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产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明确提出到2020年,大健康服务总规模要达到8万亿元,占GDP比重为8%左右。大健康产业已成为继互联网产业之后的新蓝海。
在政策的东风下,不少民营医疗、金融、地产等领域的企业开始涉足大健康产业。但改变市场格局企业并没有出现。大健康产业发展依然面临着体系不完善,产业链短,规模小,缺乏有竞争力技术,健康人力资源缺乏等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居民对养生、健康、养老的需求。
针对这一现象,业内专家表示,大多数企业把重点依旧放在了治病之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丛虎表示,新时代的大健康观“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就是要加强预防,让人民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有病能医、医病便捷,以确保身体的健康长寿。现有市场产品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
从产品理念的角度看,“恒大养生谷是更接近新时代‘健康观’的大健康产品。”有业内人士表示,养生谷提出的“一家三代两居”的理念更接近一种新的健康养生养老生活方式。
突破医疗资源缺乏的瓶颈
国家提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但却受限于医疗资源的匮乏、专业医护人员的缺失,这成为困扰我国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另一大瓶颈。
《大健康产业系列报告》显示,由于我国医生编制体系,顶尖医疗人才多集中在公立三甲医院,涉足高端医疗的民营医院等通常只能在环境、服务、器械等方面进行升级,却无法真正撬动核心的专家资源。
而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更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导致愿意到基层医疗系统看病的患者甚少,有统计显示愿意赴基层诊疗的患者占比还不到8%。所谓分级诊疗更是无从谈起。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随着我国中高收入人群崛起,对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愈加旺盛。谁掌握了核心医疗资源谁就能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健康服务。但是,高端医疗并不意味着高昂的收费,而是更高品质的服务、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模式。”业内专家告诉记者说。
在国内优质医疗资源紧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的大背景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优化多元办医格局,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创新合作模式。
据介绍,养生谷均建有自己的社区医院和体检中心,运用了恒大国际医院的技术和资源。
“国家倡导的分级诊疗在养生谷得到有效实施”有业内人士认为,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大病养护在基层的理念在此有更明晰的实施路径。
新民网出于传递健康资讯的目的刊登此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少儿英语教育论坛|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陆家嘴金融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 在本网站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美术设计、程序及多媒体等信息,未经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获得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使用时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民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22899999 传真:021-62677454
邮箱:稿件处理 处理时间:9:0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