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被称为“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在全球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房颤患病人数超1000万,患病率约0.74%,并且新发患者仍在不断增多,但由于人们普遍对房颤认识不足,防控上存在很多误区,加上房颤危害性大,致死率、致残率高,给患者以及家庭带来严重影响。“房颤其实并不可怕,知己知彼,方能‘对症下药’。”知名心内科专家孙宝贵教授表示,要想远离房颤,有效预防、治疗仍是关键环节。
房颤危害知多少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据孙宝贵教授介绍,每个人心跳次数不同,一般情况下,正常成年人的心跳范围是60—100次/分,当心跳出现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就是房颤。
据了解,一般房颤患者会出现心悸、胸闷、头昏等症状,这些危害并不严重,最主要的危害是房颤可引起心力衰竭、血栓栓塞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直接增加了致死、致残风险。
“1/5 的脑梗都是由房颤造成的;有1/3 的房颤患者会发生中风,房颤患者中风发生率比正常人高5—7 倍。”孙宝贵教授说,房颤最主要的危害是脑栓塞,平时看起来完全正常的人突然出现脑梗,这给病人及其家庭打击最大,而且房颤造成的脑梗通常症状较重,脑梗塞面积更大,致死的风险更高,情况较轻者往往也会有意识丧失或半身不遂。
发生了房颤,那么给心脏带来的负担无疑也是很大的,严重的可能引发心衰。此前有研究表示,房颤发生一年内死亡率11%,有30%为心衰死因。孙宝贵教授表示,就算心衰不会直接造成死亡,但心功能下降也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比如,心衰常见表现为活动后呼吸困难,下肢浮肿,乏力,严重时晚上睡觉不能平躺,也不能侧卧等等。
此外,孙宝贵教授还指出,房颤还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及痴呆的危险因素,房颤甚至会增加病死率,“一般来说,房颤患者病死率约为健康人群的2-3倍。”
引发房颤的危险因素
房颤带来的危害如此严重,那么,到底是哪些高危因素直接增加患上房颤的风险呢?
孙宝贵教授表示,造成房颤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疾病的问题,也有遗传基因的问题。“本身有基础性心脏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衰、先心病等等)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肺动脉栓塞、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的人,患上房颤的概率会比较高。另外,家族中有房颤患者,尽管不会直接遗传,但其子女后代房颤发病风险也会增大。”
除此之外,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心脏造成损害也是导致房颤的危险因素,“比如暴饮暴食造成肥胖、吸烟喝酒、缺乏运动、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等。”孙宝贵教授说。
因此,只需控制这些“高危因素”,便能提前有效预防房颤。孙宝贵教授指出,在平时生活中,一定要控制血糖和血压、改善血脂,免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侵袭;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讲求规律生活、平衡饮食,不抽烟,少喝酒,少熬夜,少吃刺激性的食物,控制体重,增加运动、释放压力等等。
另外,孙宝贵教授特别提醒,倘若在平时生活中出现心慌心悸、头晕乏力等不适,以及在健康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而发现心跳异常时,血压有明显是升高和下降的情况,一定要充分重视,应积极进行心脏检查,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
如何正确治疗房颤
如果不幸患上了房颤,又该如何治疗以及如何选择治疗方式呢?
据介绍,目前对房颤的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一般药物治疗房颤的效果较差,其成功率较低,并且,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也大,而且不能根除房颤。”孙宝贵教授表示,非药物目前治疗方面使用最多的是消融术治疗,它是能有效治疗房颤的一种治疗方法。
据孙宝贵教授介绍,在消融术治疗中,又分为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两种。“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冰与火’,射频消融是通过在心脏多余通路的局部产生高温,使多余的通路短路,从根本消除房颤;而冷冻消融恰恰是采用低温消融心肌,从根本消除房颤。”
孙宝贵教授表示,此前,两者消融治疗对比,各有优缺点。“优点在于两者都能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而缺点在于射频消融比冷冻消融所需花时间比较长,容易产生其他并发症;而冷冻消融此前采用的‘北极圈’(制冷剂)也不安全,容易造成液氮泄露,造成栓塞。”
据悉,如今,冷冻消融亦在此前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通过“球囊”(制冷剂)对肺静脉口周围组织、心肌等进行降温造成“坏死”,从而达到环肺静脉电隔离的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称为“冷冻球囊消融”,该前沿技术已在国内多家医院开展。
■专家简介
孙宝贵
主任医师、教授、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上海远大心胸医院终身院长。曾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医学会电生理与起搏学会等12家国内学会的委员、常委、副主任委员或主任委员。承担和参加各种科研项目18项,共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9项,国家专利5项(3项获上海市优秀发明专利奖)。擅长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在心脏起搏、心脏电生理和射频消融术,以及PCI等介入性心脏病治疗手段方面有特殊专长。
新民网出于传递健康资讯的目的刊登此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