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民网健康频道 > 2017改版新增节点 > 新民惠 > 正文

泛泛而谈“气溶胶”

来源:新民晚报数字报     编辑:严巍琦     2021-09-01 16:10 | |

  呼吸道疾病无疑是近年来全球关注的焦点。随之引出了一个热点名词,“气溶胶”。何谓气溶胶呢?其实,气溶胶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简而言之即悬浮在大气中固态或液态状的微小颗粒,比如云、雾、霾之类的都算气溶胶。它到底有多小?它的大小大约在0.001—100微米,如太阳照射时,肉眼可见的尘埃大约在5微米左右。气溶胶的形状也呈多样化,有的近乎球形,有的则是片状、针状或其他不规则的形状。

  关于气溶胶的来源,首先来自于大自然。被风吹起的土壤微粒、海水水汽被蒸发的盐粒、细菌、微生物、植物的孢子花粉、甚至宇宙尘埃等,都属于气溶胶。它可以影响大气成分,改变云的存在时间,在云的表面产生化学反应,决定降雨量的多少。如果某些物质被气溶胶带至平流层,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会产生大量活性氯,最终会导致臭氧层遭到破坏,而臭氧层则是保护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直射的屏障。

  气溶胶还来自于人类行为。由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煤、油及其他矿物燃料的燃烧物质,以及车辆产生的废气排放等。如雾霾,雾是大量水滴浮游在空气中,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而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气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雾霾指数中PM2.5即代表空气中存在2.5微米的物质,而人体上呼吸道仅能阻挡大部分10微米以上的物质,可见其危害之大。

  研究显示,有20%的病菌会通过气溶胶传播。传统观念中,我们对打喷嚏的人都会敬而远之,但有专家指出,如呼吸、说话、咳嗽等行为,都会产生气溶胶。尤其说话这个行为,会持续产生气溶胶,其可长时间悬浮空中几小时,导致一旦有病菌存在,就可以利用气溶胶进行传播,危害不容小觑。专家根据不同行为,其产生的病毒量、滞留空气中的时间、传播距离等做了不同研究。数据表明,气溶胶的大小是影响其感染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体对病菌易感部位和粒子在呼吸道内最初的沉着部位对呼吸道感染也起到决定性作用。一般而言,呼吸道各处均可吸收带有致病菌的气溶胶,但能够进入肺深部的小粒子吸收更快,治病能力更强。

  气溶胶本身并不可怕,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气溶胶之中。在自然界,气溶胶的消除主要依靠大气的降水、小粒子间的凝并和沉降来完成。一般情况下,户外空气中以10-50微米的气溶胶居多,大量空气会稀释气溶胶,使致病菌降低到安全范围。如果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我们就要做好自身防护,如电梯、影院、公共交通等环境中一定要佩戴好口罩,避免引发致病菌感染。






新民网出于传递健康资讯的目的刊登此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